Friday, October 23, 2015

“The Martian" - “拯救火星人”观感

        比起很多其它的科幻影片来说,“The Martian"给我留下的是十分平实的印象。 尽管是个虚拟的故事,影片中的场景,人物,情节,都十分接近写实,让人觉得好像故事真的发生过。

        也许正是这份写实,它带给观众的是一份不一样的感动。这种感动并不需要赚取观众的眼泪,相反的,它更多地调动了观众的脑细胞,激活了人们对宇宙太空的好奇,对人类智慧的尊崇,和对地球人在这样一个命题前最终携手合作的精神。

        影片本来是可以拍得很煽情的。宇航员马克在一次事故后,被单独困在几亿公里外的火星上。当时的宇宙飞船,从地球到火星的航行要走四百多天,下一次的人类登临火星计划在四年之后。先不说食物的缺乏,就是这致命的孤独,在一个渺无人烟的星球上,就足以杀死一个脆弱的生命。在克服了人类的本能情绪之后,马克展开的是一场精密而科学的战斗。他用他的植物学知识,在火星上制造土壤和水,种上了土豆,暂时解决了迫在眉睫的食物供给问题,他用他的电脑密码知识,和地球上的航天团队取得了联系,进而调动了全地球的人力和物力,他用他的机械物理知识,解决了机车充电的难题,成功转移到了可以送他离开火星的发射点,他还自己改造了超轻的,开天窗的火箭,让他可以脱离火星的引力,从而得到队员们的营救。

        这是一部全方位展现了科学魅力的影片。就像马克在影片最后说的:“某个时候,所有的事情都会出错,你觉得死亡已经来临,你可以接受,但你也可以去一个一个的解决问题,当你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你就可以回到地球。”  某种程度上,人类的情绪是非常无用的东西,你所需要的,是一个科学的,客观的,冷静的头脑和勤劳聪慧的双手。

        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带上了美国式的幽默和直接。而正是这种幽默和理性给了马克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力量和勇气。他通过镜头跟自己对话,经常开自己的玩笑,就这样,在坚持了几百个日升日落之后,等到了被营救的那一天。

        人类的潜力是无穷的。当人们把眼光放远到整个宇宙,才发现所有的地球人其实都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协作。而当人们走过极端困难的生存环境,才知道我们每天所拥有的,平平常常的地球上的日子有多么的弥足珍贵。

No comments: